学术讲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王立新:大兴安岭西南端殷墟时期铜锡矿料的生产与流向丨“侯外庐学术讲座”第386讲暨“博望论坛”第236期
发布时间:2024-10-22     浏览量:   分享到:

主讲人简介:王立新,男,汉族,1966年生,陕西铜川人。曾先后师从张忠培、林沄先生攻读新石器时代考古和夏商周考古方向研究生,199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先秦考古系教授、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兼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边疆考古研究》集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原地区夏商周考古、中国北方边疆及邻境地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考古,已出版《早商文化研究》、《林西井沟子》、《夏商周考古学》(合编)、《先秦考古探微》等论著或考古报告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讲座概要:近年,寻找商代铜、锡矿料的产地,尤其是锡矿料的产地,已成为商代考古的一项重要学术目标。2009年以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合作,陆续在大兴安岭西南端一带复查并确认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伊和沃门特、哈巴其拉、翁牛特旗尖山子等铜锡矿冶遗址,并对其中的喜鹊沟铜锡多金属采矿遗址、哈巴其拉冶锡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初步分析认为,在殷墟早期阶段,商王朝已通过贸易或贡赋手段从大兴安岭西南端一带获取铜、锡矿料,实际上已将这一地区纳入自身采、冶、铸分离的青铜器生产链条中的上游环节。尤其是这一区域生产的锡矿料,很可能在殷墟早期阶段的安阳殷都铜器生产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Baidu
map